湿疹
湿疹是儿童最常见的皮肤问题,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瘙痒常常让孩子无法睡觉,长期疲倦、沮丧、甚至影响孩子活动,困扰着很多家长。
湿疹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丘疹、表面粗糙、脱屑,抓伤后常有淡黄色渗出液,异常瘙痒,临床上常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湿疹最常见的类型是特应性湿疹,又称为特异性皮炎。一般我们常说的婴儿湿疹大多指的是婴儿期的特应性皮炎。
警惕诱发和加重湿疹的因素
很多因素可能导致湿疹的发生,比如皮肤屏障障碍,遗传体质,环境诱发,免疫调节紊乱等,目前的研究认为,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是湿疹的主要原因。
湿疹患儿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常合并一定程度的皮肤角化障碍,角质层的角质细胞较正常人松散,为变应原局部致敏或微生物定植创造条件,是诱发或加重皮肤炎症的重要基础。
★
1.饮食
一般认为食物过敏是导致湿疹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牛奶、鸡蛋、花生、小麦、大豆,这一类物质容易诱发和加重患儿的湿疹。可以通过进行详细的历史记录、过敏原测试,随后联合剔除试验和激发试验对疑似过敏原检测从而消除确定的过敏原,进行实物过敏原调查。
2.出汗
出汗是诱发和加剧特应性皮炎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洗澡和淋浴去除汗液可减轻患者症状。洗澡和淋浴不仅可以除去汗液还可以洗去过敏原,如灰尘、花粉和皮肤表面微生物。
3.物理刺激
物理刺激包括衣物、空气干燥、毛发和成年患者化妆品。
4.环境因素
过敏原(如螨和灰尘)、特定季节的花粉过敏原和有机溶剂(如甲醛和甲苯)可成为诱发因素。
5.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通常可发现因精神压力导致病情加重。
6.抓挠
抓挠不仅伤及皮肤,损伤皮肤屏障功能,而且还可引起致炎剂释放加重症状。
湿疹的症状与危害
湿疹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本病绝大多数初发于婴幼儿期,部分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期。
湿疹具有一些特征性的表现,例如皮肤干燥、鱼鳞病、毛周角化、掌纹症、眼睑湿疹、手部湿疹、乳头湿疹、盘状湿疹、汗疱疹、唇炎、复发性结膜炎、眶下褶痕、眶周黑晕、苍白脸、颈前皱褶、鼻下和耳根皱褶处湿疹、皮肤白色划痕症、出汗时瘙痒、对羊毛敏感等。
此外,部分患者还同时有其他特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异种蛋白过敏,如对部分食物蛋白(肉、蛋、奶、坚果等)或吸入物(粉尘螨、屋尘螨等)过敏。
合理用药治疗湿疹,不要畏惧激素
★
1.首先要加强患者教育
医生应向患者和家人说明本病的性质、临床特点和注意事项。医生和患者应建立起长期和良好的医患关系,互相配合,以获得尽可能好的疗效。
患者内衣以纯棉、宽松为宜;应避免剧烈搔抓和摩擦;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尽量减少生活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应勤换衣物和床单、不养宠物、不铺地毯、少养花草等;避免饮酒和食用辛辣食物,避免食入致敏食物,观察进食蛋白性食物后有无皮炎和瘙痒加重。
医生还应向患者解释药物使用的方法、可期望疗效和可能的副作用,并提醒患者定期复诊等。良好的患者教育可明显提高疗效。
2.尽量找到诱发原因和加剧原因
由于个体因素的重要性,发病加重因素取决于患者个体,因此,通过诊断来充分了解影响因素,并采取合理和适当的对策是必要的。
3.调节皮肤功能障碍(皮肤护理)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恶化是由于功能异常,如保湿能力恶化,瘙痒阈值降低和对感染的易感性。调整这些异常(皮肤护理)在治疗中非常重要,主要通过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皮肤保湿。
4.合理使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外用药物治疗和系统治疗。外用药物包括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外用抗微生物制剂、其他外用药。
其中激素治疗是特应性皮炎的一线疗法。外用激素种类多,经济、方便,疗效肯定,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性质、部位及病情程度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激素制剂,以快速有效地控制炎症,减轻症状。成年患者一般初治时应选用强度足够的制剂(强效或超强效),例如卤米松(澳能)。以求在数天内迅速控制炎症,一般为每日2次用药,炎症控制后逐渐过渡到中弱效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面部、颈部及皱褶部位推荐使用中弱效激素,应避免长期使用强效激素。激素香波或酊剂可用于头皮。
儿童患者尽量选用中弱效激素,或用润肤剂适当稀释激素乳膏。肥厚性皮损可选用封包疗法,病情控制后停用封包,并逐渐减少激素使用次数和用量。急性期病情控制后应逐渐过渡到维持治疗,即每周使用2~3次,能有效减少复发。长期大面积使用激素应该注意皮肤和系统不良反应。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由于部分患者对外用糖皮质激素心存顾虑,甚至拒绝使用。医生要耐心解释正规使用药物的安全性、用药量、用药方法、用药频度、疗程、如何调整药物等,应当让患者了解外用药的皮肤吸收非常少(一般为1%~2%),系统吸收更少这可使患者消除顾虑,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其他的还可以应用甘草酸制剂、钙剂和益生菌可作为辅助治疗,也可以配合中医中药使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eqimingxing.net/tpszzmz/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