Ⅳ、如何学好与掌握气功诊断
一、明了气功诊断的实质与机制
:前面把气功诊断的三大类型都讲完了,在每个类型里面,还讲了不同的方法。对于这么多方法,学什么、练什么?大家认真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各种方法,其实质都没有超出意元体的接收超常智能的功能,都是这些功能在起作用。变个对象,这个方法戴着这个帽子,那个方法戴着这个脸,和唱戏一样,脸谱不一样,代表的就不一样了。所以,你要想掌握好气功诊断,首先得明了气功诊断的实质和机制。它的机制,关键是意元体的灵明,它能够接收气、信息了。要想接收信息,一开始,你要捕捉信息,得到它,捕捉到之后能不能传进去,传进去能不能把它简择出来,要经过这三个环节。而捕捉信息、传送信息、简择信息都是靠意元体的作用。当然,这里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还有它的很多的环节,像体混元气对意元体的屏蔽,意元体的灵明度,意元体的主动能力,跟这些都有关系,而且这三者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维系的。但是,多多少少有重点。所以,我们最最关键的,就是要注意它们的不同点。如感应法,重点在强化意元体和气的结合,以提高捕捉超常智能信息的能力这一环节;感知法的重点在于畅通往里面传递信息的通道,传人的时候要精确,认知要清楚,所以,你要搞感知法就得开天门、开天目,来打破体混元气的阻隔、屏蔽,加上意元体清明,就起作用了;透视法的重点就在于开天目之后,要把开天目的信息与视觉信息联系到一起。
对此,咱们书本上讲了,同学们要反复理解书上这几句总结性的内容:“前面介绍的气功诊断方法虽然有透视法、感知法与感应法的不同,但究其实质则都是属于超常智能的接收功能。透视法是超常智能接收功能与视觉认知模式结合的结果,感知法是超常智能接收功能与逻辑认知模式结合的结果,感应法是超常智能接收功能与被混元气敏锐了功能的感觉系统所关联的认知模式相结合的结果。”这就把这三个不同的结果都说了。“由此而知,学练气功诊断的各种方法,都是学练使用超常智能的接收功能”,这是讲的实质。“提高气功诊断的能力,就是提高超常智能的接收能力与认知能力。”这是说的意元体的能力。“诚然这个过程和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它关系到对超常智能信息的捕捉、向意元体中心传输以及对已进入意元体的信息进行有效简择与识别这三个环节。”前面咱们讲的三个环节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尽管上述三种气功诊断方法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的侧重点不同,如感应法重点在强化意元体和气结合以提高捕捉超常智能信息的能力的环节”,这和前面实质是一样的,又从另外一个角度重复一下。说“感知法的重点在于畅通传输超常智能信息的通道与加强意元体的简择认知能力的环节,透视法的重点在于打开天目并强化超常智能信息与常态视觉认知的联系的环节。”这一段,实际上把我们的各种诊断方法都作了—个简单的本质概括。在这个地方,要反复看,然后反过来看前面的书,一点点加强认识。对于这三个环节不是平行的,它有主次之分。这里面讲述的三个环节,最最关键的问题是意元体的简择能力——意元体里面能不能把它简化、提取,规律化地把它拿出来。
传统气功里面不讲究练超常智能,他们就练功夫,当精气神练到一定程度,如意元体的灵明度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他自然而然地也能够出来功能了。他没有反复练为什么也能出来?因为当意元体非常灵明了,它对很微弱的信息也能够简择出来,这样,它的功能就出来了。尽管混元气对意元体有屏蔽,但混元气对信息做不到绝对屏蔽,这样,信息能进去,它非常灵明,有一点就能反映出来了。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练气功,不练超常智能,到了高功夫之后,各种功能也都能出得来,道理就在这个地方。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要达到这个高层次,那是非常难,往往是几十年如一日,到了死,绝大部分也还没有达到。过去不是讲嘛: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我这次上普陀山去,他们说在解放之前,一到普陀山,一看见房子就是庙,一看见人都是秃子(和尚),不是和尚的很少,不是庙的房子几乎没有。过去这么多人出家修行,有多少修出本事来了?没有多少。因为他们修本事,想成神成仙,对神通、对各种功能嗤之以鼻。他们说,那不是道,他们也不练,有些人练一辈子也不出来。老师不出功能,徒弟们也不出,等老师功能出来了,他们有的要去“成佛”,就死了,一死了之,也就完了。出了功能多活几年也好嘛。活l00年教徒弟不也行了吗?其实,拿那个气场也能出本事呀!可是出来功能时间不长就想死了,想成佛变佛爷去,一死就完了,这是个悲剧。所以,过去要想很多人出来本事很难,但是,有极少数的人他没有着意练功能,功能也可以出来,那是他本身意元体高度灵明。高度灵明怎么来的呢?一个是高度的安静,一个是气充足,使意元体得到濡养。
智能功不是这样,咱们搞气功科学,把超常智能作为改造自身、改造自然的手段,不是练一辈子才出功能。咱们同学们,年岁最大不超过35岁,一般20岁左右,如是练八十年才出本事,那改造世界怎么改造啊!不行了。所以我们现在怎么办呢?就得快速练功能,一边练本事,一边练功能;练出功能来,拿功能再练功。这就和古人不一样。古人说功能是累赘,不能用,咱们是有了功能再以之来帮助练功,这样练功既可改造自身,也可改造客观世界。这一点,就得特别注意。
当然,要快速出功能,也不能想的太容易了,一说出功能,马上就米了,那也不可能。有的人行,但绝大多数得练。机理掌握了,有那条件了,即充足的气、专一心念与宁静的心态相结合,练起来就快。
为了使大家掌握得更好,再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这个综合性的统一的方法,借助开天目,开天门,使精神专一,也还能接气,这就是直角呼吸法。直角呼吸法是从印堂平着往里进,进至与百会向下垂直线相交处,停留一下,然后将气上引,从百会穴出去;再从百会进人,下至与印堂向内延线相交处,停留一下,再向前从印堂出去,成一直角。这个直角呼吸法从宋朝就开始有了。
据说《黄庭经》有这个方法,可没查到考据。这个方法,我们应很好地掌握、很好地应用。懂得了这个方法之后,要经常这么练。练时可以配合呼吸,一吸气.从印堂进来,一呼从百会出去,再返回去,是两个呼吸,双呼吸法门。咱们在讲调息时讲过这种呼吸法。意念要安静,一吸气,就想着从印堂进去,进的时候,还可以转个螺旋进来,一转圈,出去也那么去出,这样把通路、把信息量的痕迹打得更深刻一点,效果会更好。所以,同学们有时间就练。平时我们的呼吸是自然进行的,这么一练,长功夫就快了。这个直角呼吸,你也可以拿手摁住练。用手指摁住天门和印堂。一吸气,从印堂进去,手一摁摁进去,摁到里面去转一转,停一停;一呼气,从里面出来,一出来,上边往上一提,把里边的气提出来,然后一吸气,上边往下摁摁进去,转一转,一呼气,从前面出来。
同学们会说,庞老师讲了这么多法,怎么练呢?就一个诊断,前面四个方法,什么聚天河之气,又是聚光,又是手诀,这么多练哪个呀?看你能不能把它简化一下,统一起来。你自己搞一个,包括方方面面的方法。我觉得师资班的学术风气应搞得浓一点,要经常开展讨论。这样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讲话能力。同学们要多谈体会,把这些方法,结合到一起,你认为怎么快当,你就怎么结合。虽然我是分着讲的,但你要充分利用。每个同学用的方法都不会完全一样,你们自己怎么用都行。用的效果好,你们就在一起交流经验。像这个双呼吸法,我想它是一个基础,你练哪一个都可以把它加上。如引天河精气聚我昆仑,把气聚进来,从印堂进来,从百会出去也可以;心念专一,看上面圆锥,往下一集中从印堂这进去不也行吗?聚光法,一聚光,光从印堂进去,不也行吗?同学们要反复去想,把它们融通到一起。谁会想,谁想得更加具体,谁想得多,谁的成果就会更好。自己动了脑子想出的辙,主动性就比较强。有的人说他什么方法都不用,你真会什么方法都不用,那最好;可别说我什么都不用,就不练了,那就不好了。
我带同学们走一下直角呼吸法:印堂吸气,往里吸,停,用意念转一转,呼气——从顶上出去,天门吸气,吸——呼气,印堂出———;印堂吸——,天门呼——,天门吸——印堂呼——;印堂吸——天门呼,天门吸——印堂呼……自己这样呼吸……注意在头里面那个直角要停一停,意念在那儿转一转……要注意舌抵上腭……面部放松,面带微笑,眉往两边展开……就这么反复练。
大部分同学都比较安静,从天门进出的那段通得比较好,前面这一段通得比较差一点,这就得反复练。如果练熟了之后,练捧气贯顶的时候,也可以加上这个意念。在你平时练功的时候,每练一个功都想着它。练捧气贯顶的时候,一开一合,以前咱们从混元窍开,现在你能不能从直角点那儿开出去呢?现在咱们练子时功,一开开出去,从直角点那儿,四方开,上下开,一开一合,也可以嘛!我希望同学们对那个直角点要重视。有时你找那直角点找不着,就大约也行。咱们前面练开天门的时候,有神机宫的练法。注意念神机时头里面那个动点,一吸气,吸到那个动点上去,从那个动点往外出,要注意头里面动,不要注意头皮动。这个方法我不应该给你们讲,你们自己去悟去就好了。一念“神”,吸气,往里吸,吸到动点里面,“机”又出去,一吸一呼,一吸一呼,这也可以。念“神机”,“神”把气调进去,“机”在那个点,把它定住了。“神”,大概齐位置找一找,“机”,就集中了。你们要慢慢体会。
前面介绍的气功诊断方法虽然有透视法、感知法与感应法的不同,但究其实质则都是属于超常智能的接收功能。透视法是超常智能接收功能与视觉认知模式结合的结果,感知法是超常智能接收功能与逻辑认知模式结合的结果,感应法是超常智能接收功能与被混元气敏锐了功能的感觉系统所关联的认知模式相结合的结果。由此可知,学练气功诊断的各种方法,都是学练使用超常智能的接收功能;提高气功诊断的能力,就是提高超常智能的接收能力与认知能力。诚然这个过程和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它关系到对超常智能信息的捕捉、向意元体中心传输以及对已进入意元体的信息进行有效简择与识别这三个环节。尽管上述三种气功诊断法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的侧重点不同,如感应法的重点在强化意元体和气结合以提高捕捉超常智能信息的能力的环节,感知法的重点在于畅通传输超常智能信息的通道与加强意元体的简择认知能力的环节,透视法的重点在于打开天目并强化超常智能信息与常态视觉认知的联系的环节……但是,每一种气功诊断法的习练,都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这三个环节。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环节的重要意义不是平行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的。其中以意元体的简择、认知能力最根本、最重要。如果这一功能得到了彻底改善,即使是对极其微弱的超常智能信息也是可以认知的,而人体混元气的屏障作用是不能对超常智能信息起到完全屏蔽作用的,传统气功不着意练气功诊断(超常智能),但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超常智能也会展现出来,道理就在于此。然而这需要的时间长(大多数练传统气功的人都很难达到)。气功科学把超常智能作为探讨生命奥秘的手段,因此必须快速地完成超常智能的开发,所以我们强调对超常智能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如何尽快提高意元体的简择与认知能力呢?上一节讲述气功诊断功能产生的条件时曾指出,需要有充足的气、专一的心念、宁静的心态以及内外相合等条件,并介绍了每一内容的锻炼方法。然而这四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一个整体,只是为讲述与练习的方便才分开讲述的。
在我们懂得并掌握了前述的分段练习的理论与方法后,这里再介绍一种具有综合性的以强化意元体简择、认知能力为主的锻炼方法,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练习方法。意念从印堂向内进气,进至与百会向下垂直线相交处,停留一下,然后将气上引,从百会穴出去,再从百会进入,下至与印堂向内延线相交处,停留一下,再向前从印堂出去。(图12)当以意引气出入时配合呼吸,从印堂进气至相交点时吸气,自相交点向百会出去时呼气;向百会进气至相交点时吸气,向印堂出去时呼气。即一过程两吸两呼,进时吸,出时呼。呼吸要匀长,吸气后在相交处要停留,但不要憋气。意念进、出气时,气旋转着走效果更好。亦可同时配合以手作一按一拉的动作,即一手中指点眉间印堂穴,一手中指点头顶百会穴。气从印堂或百会穴进时往里按(不要太使劲),从印堂或百会出时中指往外稍拉,可增加气的流量。练捧气贯顶法时,在做完捧气贯顶动作之后,可插入练上述动作。这一练习方法对畅通接受信息的气路及使接受信息的部位气充斥效果显著,一般习练数月便可出功能。
二、认真练习,反复体会
掌握了机理,又有了方法,以后就需要认真练习、反复体会。当我们功能出来了,即便是透视功能,、也需要不断深化,也得反复练习,因为透视功能也照样可以出误差。你可千千万万别认为有了功能就万事大吉了,一定要反复练习。因为就是具备了各项条件之后,还需要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你只有用熟练了,才能很完整。如果你有了功能不用,过几天就没了,再练起来就比较费力气。自己有了功能之后,自己养气、聚气,然后去查。可以反复上下察照自己,因为查自己的过程就是精神集中的过程,形神相合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在练功。
以前讲课也讲过这个问题。我们练功能,经常有这样情况:来个人,他一说看病你脑子里一动,就知道病人所患的病在什么地方。有的人遥感治病、查病,你随便一说病人的名字,他就感觉到了。这种情况往往是脑子里主动地、不知不觉地在活动,这是由于脑子灵明,一动就直接和那个信息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了,这是意元体内的特殊的意识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比较准确。
当会查病了,也比较准确了,但有时来个病人叫你查查病,一查,脑子却不出了。因你这一查,脑子一静,太静了,没有直接和他的信息相合去,查不出来了。有不少同学有这个情况。对我说:“庞老师,我没想查的查出来了;想查的,查不出来了。不想查的,一蒙一说就说对了。怪事!”
其实,你虽说是蒙的,但不是随便蒙的,因脑子里有了那个信息,意元体直接接收到那个信息了你才说的。这一点,同学们要明白。这说明我们有了这种感知功能了,只不过在这时候还不能自觉应用,还做不到随意、定向这一点,这就需要认真练习。而且,你自己还应该经常总结经验。
当你不知不觉查出病取得一次效果的时候,你得要总结总结:当时自己是什么心理状态?他一说,我是怎么去考虑这问题的?脑子里面慢慢就会觉出来了:噢,脑子这么动的!就行了。一来个病人,照这么一动,就可以了。所以,你要会自己总结。经常这么想,想想脑子里就有那种精神境界了。一旦能够想着了,那你的功力就长进一步了。这得自己去总结,反复练,反复体会。
超常智能(尤其是接收功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它所需要的条件时才有可能。绝不是懂得了道理就行,也不是只具备了其中一部分条件(譬如说开了天目或天门)就行,而是具备了各项条件之后,还需要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除了对各项基本要求所需方法的锻炼外,还必须经常主动地进行实际应用的锻炼。除了透视功能会一下子形成外(即使是透视功能形成后,它的功能也需要不断深化),其他气功诊断功能(尤其是感知法)都是逐步形成与完善的。开始时往往在无意给人查时却得到了诊断结果,譬如来一患者,刚说自己有病,但还未说有什么病,有时就在这刹那间知道了病人所患的疾病。但在做了查病的应有准备之后再查病,反而查不到结果,这是开始获得超常接收功能阶段常有的现象。这是因为患者在找你查病时(不管患者是否已经提出了要求),你的意识里主动产生了一个查病的意识指令,而且当即转化为查病的行为。这是意元体内的特殊的意识整合,好比像一个人在紧急状态下——比如汽车司机的急刹车,意识指令的产生与指令的行使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了,使人感觉不到意识中的念头,然而就是这样的意识最能调动人的生命力(包括调动意识活动自身的力量),所以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最佳效果。若经过思考再行查病,意识注意力已经被分散了,效果就会受影响。这就需要反复练习以增强意识集中的能力,当意识达到了随时都可以高度集中时,查病也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三、正确运用与发挥增强意识活动能力的诸要素的作用
:咱们在讲意识论里曾讲过影响意识活动和外界事物作用的诸因素,同学们要认真看一看。意志的力量怎么才能最强?咱们讲过几个方面,这里只是提示性地讲一下。
在意识活动的发轫过程中,意识一动,从开始动的那一点,发轫力量够不够,发轫力的强弱和你的主观愿望有关系。主动愿意去做,发轫力就强,不是发自内心愿意去做的就弱。咱们要有为人民解除疾苦,为人民去服务的迫切愿望,不要说我给你查查吧,那种趾高气扬的劲,那就坏了!
本来我查是练我的功夫,提高我的功能,是别人在帮助自己提高功能,当然,我也在帮助别人解决痛苦,这两个是互相帮助的过程。应该看到人家帮助我们多,这样愿望就高了,愿望强了之后力量就大了。我们练功是修大乘,要有菩萨心肠,菩萨心肠是慈悲嘛。要解决问题,有没有菩萨心肠,这一点非常关键。再一个是意识力要集中。这个集中就是发轫力的层次要深,力量要大,愿望从内部出来再加上有意识地集中,这样,作用就更强了。这——点同学们要注意,注意什么呢?你可别这样领会:老师讲了,要有愿望、驱动力,我就使劲查呀查.这就成了干扰了。你要查,有查的概念:“我要给你查。”好了,绕圈了,力量都跑了;一说查,马上变成行动才行。好比你在非常紧急状态下,脑子里面有紧急的概念:“我要紧急点。”一紧张,整个生命活动就紧张起来了,那样就叫内在的驱动力。咱们同学好多没看见过蛇,突然看见一条蛇,心里一激灵,你还想“我害怕呀”!想过吗?没这个概念,一害怕就行动了。查病的时候驱动力也是如此。要反复这样想意识活动的内容,这样去应用。如能治病也这样,那效果就好了。咱们同学就是没有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去体会。练功能没有更多的窍门,就是应该这么去做,你这么一做,你的精神就起作用了。
我给同学们讲怎么更好地掌握也是从理论上讲讲,要想真正掌握最根本的还得靠反复实践,因咱们现在没这个习惯。比如,学游泳还得好长时间哩!会游泳的,往水里一跳,轻轻拍一下,就能在水上浮着,不沉底;而不会游泳,瞎扒扯,使劲打,也浮不起,越扒越往下跑,你说怪不怪?什么道理呢?就在于对全身整体性的利用,对水的浮力的规律没有掌握了。游泳得全身统一起来,和水的浮力成为一个整体就浮起来了。在年我上西山去劳动,碰到一个山东的老汉也去劳动,他说他家挨着黄河边,经常可以盘着腿,上面放一口袋粮食这么游泳,还可以用两个腚来划,说明他的水性非常高,有特殊的诀窍。再如,古人在水里面打仗,如果没有特殊技巧,怎么打?(常人拿个刀在水里面砍就砍不动。)那都必须会整体利用水的那个力量。咱们想练超常智能也得通过反复练,掌握那个整体性,这样,功能就能自觉运用了。练超常智能难,难在哪儿呢?在于它是无形的。不像骑自行车,拿车把,蹬着车……因为那太简单了。就拿打豹何老英雄来讲,他的功夫,那是容易练出来的吗?那些跑长跑的,跑马拉松的,也跑不了他那么快。要让他去跑马拉松,稳拿世界第一。他一个半钟头能追上豹子(“动物世界”里讲,一头豹子一个钟头最快跑公里)。因此,练什么功夫都得拼命地练!我们练超常智能也一样。我只是把道领一领,你们自己还得下苦功努力练习。
咱们把超常智能接收功能讲完了,方法也讲了好多。现在同学们关键是要练感知功能。要出感知功能,意元体要清明,这里面开天门是关键。
下节课,我带着大家练功。咱们一个一个地把天门看一看,看看位置对不对。我本来想咱们集体开过天门了就算了,但考虑是师资班的:同学,还是要看一看,因为那个位置点的不对不好开,聚气的程度就聚得不够。我看看再帮助开一开。当然,天门开了之后可以拉长,从后到前可以开到5公分,可以开成棱形。一般是开成条形的,但还可以并起来。
超常智能虽然不同于常态智能,但两者都遵守着意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如意识活动的发放过程,意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作用,都受意识的驱动力、意识活动和目的物结合程度的影响,而这一切又都受主观愿望的影响。比如,从内心愿意给对方诊查与不愿意诊查,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主动愿意检查,一方面是形成的意识驱动力较强,另一方面是意识的发韧活动所处层次较深,被牵扯、被整合的范围较广,因而集聚力量较大,捕捉目的物的能力就强,诊查效果准确度就高,反之则低。需要注意的是,主观愿望不是已形成了的愿望概念的意识活动,而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它直接变成诊查活动的力量,驱使意识搜索目的物,以达到检查目的。否则若在头脑里形成了愿意或不愿意的概念,就会把内在的驱动力消耗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而降低查病的发韧力与集聚力。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eqimingxing.net/tpszzlff/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