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头皮湿疹 >> 头皮湿疹治疗 >> 正文 >> 正文

蝗灾后往往是严重的饥荒,为何人们不吃蝗虫

来源:头皮湿疹 时间:2023-4-6
白斑疯 http://m.39.net/pf/bdfyy/bdfrczy/

小时候,我亲身经历过一次蝗灾,不过那次蝗灾的规模比较小,发生在我们邻镇上,当时听到消息后,我表哥骑着自行车带着我拿着一个编织袋子骑行了二十多里地到达了现场。

虽然从小就喜欢捉蝗虫,但是看到眼前的景象我不由得也头皮发麻,蝗虫太多了,一块玉米地里,玉米东倒西歪,上面密密麻麻的爬满了蝗虫。

许多玉米的叶子都已经被啃光,只剩下了一根秸秆,许多村民在扑杀,还有一些拿着袋子装,我跟表哥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装了一编织袋子,然后拿回家油炸了,味道与我们自己去田野里捉的蝗虫没有什么区别。

后来听说,在全镇人民的集中捕杀下,这些小规模的蝗灾被成功扼杀,当然这里面也有我的功劳。虽然这次蝗灾的规模比较小,但是也几乎使得邻镇的庄稼颗粒无收了。

根据《中国飞蝗生物学》的记载,我国从夏商时期开始到封建王朝结束,发生过大规模的蝗灾超过次,平均每3年就有一次。在大规模的蝗灾爆发后,紧随其后的就是严重的饥荒。那么问题来了,蝗灾时蝗虫量惊人,为何人们不吃蝗虫来度过难关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关于蝗虫

01什么是蝗虫?

蝗虫、草蜢、蚂蚱、蚱蜢这几个叫法让许多小伙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在这四个叫法中,后面三个都是一样的,其中蚱蜢是学名,草蜢和蚂蚱都是俗称,而蝗虫则不是蚱蜢。

我们来相对系统地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直翅目下分为两个亚目:剑尾亚目(又称长角亚目)和锥尾亚目(短角亚目),这两个亚目下包含了蟋蟀、蝼蛄、蝗虫、蚱蜢等超过2万种不同的昆虫。

在剑尾亚目下的包含了蟋蟀科和螽斯科,而在锥尾亚目下包含了三个大的总科:蝗总科、蜢总科和蚱总科,其中蚱蜢就是蜢总科和蚱总科下昆虫的统称,而蝗虫就是蝗总科下昆虫的统称了。

剑尾亚目与椎尾亚目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的触角非常的长,等于甚至是长于体长,而后者的触角则比较的短,尤其是蚱蜢(两个总科)它们的触角比头都要短,而蝗虫的触角虽然也不长,但起码比头要长一些。

最关键的是能够引发蝗灾的直翅目昆虫只有蝗总科下的成员,比如开始于年6月份的东非蝗灾的主角就是蝗总科剑角蝗科下的沙漠蝗,这是世界上最容易引发大规模蝗灾的蝗虫;而在我国爆发蝗灾的蝗虫基本上都是东亚飞蝗,这是蝗总科斑翅蝗科飞蝗属下的昆虫。

02蝗灾是如何形成的?

正常情况下,蝗虫还是比较安分守己的,这是因为它们的繁殖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孵化率是相对较低的,毕竟蝗虫产卵需要在相对湿润的土壤下,这样才能保证孵化率较高,因此,大多数时候,蝗虫都是零星出现的很难成群。

但是,在两个极端情况下,它们就会摇身一变成为“虫灾”。首先,我们以东非蝗灾为例,生活在东非沙漠中的沙漠蝗原本孵化率是很低的,而且沙漠中植被较少,也使得许多孵化后的蝗虫被淘汰掉,但是从年年初开始,东非沙漠地区频繁的降雨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潮湿的土壤让沙漠蝗的孵化率大大增加,连续的反常降雨也使得植被增多,这让沙漠蝗的繁殖力大大提升,最终形成了遮天蔽日的蝗灾。

其次,在我国古代就有“旱极必蝗”的说法,这种异常的干旱适用于东亚飞蝗(包括其他飞蝗)的泛滥,因为它们的产卵地也需要湿润,所以它们通常会在河岸两侧的进行产卵,而干旱会使得河水干涸,从而裸露出大量的的河床,这些河床下就是比较湿润的土壤,是有利于它们繁殖的,这样就容易形成大规模的蝗灾。

因此,蝗灾是有蝗总科下的昆虫引发的,而它们之所以会集中爆发与正常地区的持续干旱以及干旱地区的异常降雨有很大的关系。

为何古人不吃蝗虫度过难关?

蝗虫在曾经的农村是最长的昆虫之一,笔者小时候到了夏秋交集开始就喜欢去田野里捕捉各种各样的蝗虫(还有蚱蜢),那个时候,蝗虫和蚱蜢的种类不下几十种,捉一下午就能炸一盘,这可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而且无论是蝗虫还是蚱蜢它们的营养价值也是比较高的,它们不但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昆虫激素等活性物质,并含有维生素A、B、C和磷、钙、铁、锌、锰等微量元素,所以,吃蝗虫度过蝗灾后的难关从营养的角度上看是可行的。

其实,吃蝗虫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在古代人们就早已经有了使用的记载,而且在史书上,还有许多皇帝吃蝗虫的记载呢,所以古人不是不吃蝗虫,而是靠吃蝗虫根本就无法度过蝗灾后的难关,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个原因:

01蝗虫的不确定性。能够发生蝗灾的蝗虫都具备一个很大的特点:擅长飞行,而且蝗灾一旦形成,由于它们数量太多了,所以在区域内停留的时间很短,毕竟数量如此之所,很快就能将区域内的植物啃光,它们会继续飞往下一站。

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捕捉太多的蝗虫。

02蝗虫的饱腹能力太差了。蝗灾爆发时,它们吃掉的是庄稼,而庄稼才是饱腹的食物,而体型小的蝗虫最多只算个菜而已。举个例子,人吃一盘子馒头就吃撑了,但是吃一盘子蝗虫也就只能打个底。

而且蝗虫单纯的吃也不好吃,它需要油和盐,尤其是油,而古代人想吃动物油很难,他们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才杀头猪,所以油的来源都是菜籽和大豆,蝗灾爆发将这些农作物都吃掉了,单纯的吃蝗虫太难满足生存需求了。

03持续性太差。要知道,我国的数百次蝗灾都是在大旱之后爆发的,而大旱之下,人们的收成本身就很低,经过蝗灾的肆虐后,更是几乎颗粒无收。而蝗虫属于一种变温动物,它们爆发时虽然数量惊人,但是一旦到了秋天就成了“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随着入秋,蝗虫逐渐的死亡,人们也就没有了食物来源。

同时,人们秋天要播种小麦(对于北方来说),蝗虫将小麦都吃光了,没有种子来年的人照样会经历严重的饥荒。

总结

干旱是蝗灾的诱因之一,而一旦爆发了蝗灾,在原本就干旱收成很差的前提下,就会形成严重的饥荒,所以在古代蝗灾是最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而且尽管到了现代,蝗灾的破坏力依然惊人,这一点可以参考东非蝗灾。

至于古人为何不吃蝗虫度过难关,主要是蝗虫想要大量捕捉并不容易(飞行),而且它无法作为一种可以支撑人度过半年甚至是一年之久的主粮。

转载请注明:http://www.eqimingxing.net/tpszzl/9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