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精彩分享将由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作业治疗师龙黎萍(主攻淋巴水肿康复)带来术前康复相关内容。
第二章术前康复
四、术前康复之徒手淋巴引流在骨折术前肢体肿胀患者的应用
6.在不同骨科疾病中应用
临床上水肿的发生通常是混合性的,因此在不同的病因造成肢体肿胀时,首先应确定水肿的类型,排除各种禁忌症,再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在进行MLD治疗时,治疗的部位、治疗时手法的力度、不同部位治疗的频率以及治疗的疗程都应视患者的病情而定。
(1)闭合性关节骨折术前肿胀的治疗
1)闭合性关节骨折后致肿胀的发生机制
关节骨折后,血管破裂进而出血,机体的部分组织结构遭受侵袭,进而出现血肿。机体为了控制出血,则会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释放凝血因子,使得血液更容易凝固,同时,它释放的血清素、二磷酸腺苷(ADP)等重要成分能加速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的转化。血小板在与纤维蛋白接触后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凝块。一旦形成血块,就会恢复体内平衡,炎症过程随之开始。如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增高等特异性标志的存在表明炎症已经发生。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动,并迅速将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PG)等运送到损伤部位。这些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列腺素、组胺和凝血酶都会增加血管通透性,使血管内液体、细胞成分和蛋白质进入血管外,这种过多的细胞间液则会导致水肿。除此之外,术前患肢制动或患者由于疼痛不敢主动活动,肌肉组织活动减少,导致肌萎缩、弹性降低,静脉和淋巴回流进一步受阻,导致血管神经调节系统失衡,关节周围肿胀加重,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2)闭合性关节骨折后致肿胀的并发症
闭合性关节骨折,患者随即出现肢体肿胀,肿胀进而影响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给,会影响关节静脉回流,进而推迟骨折的愈合和术后伤口的愈合,导致深静脉血栓(DVT)形成;还会引起皮肤坏死,严重时甚至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一旦处理不当则需要截肢。除此之外,由于肿胀引发的疼痛还能增加患者的应激反应,进而使患者的免疫力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因此,在骨折早期,应该运用各种治疗护理方法使患肢尽快消肿,进而减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3)徒手淋巴引流技术的应用
目前骨科临床上常用的消除肿胀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脱水药甘露醇、消肿药七叶皂苷钠、激素地塞米松等,但是单纯药物治疗消肿较慢;急性损伤处理原则(RIC)和主动活动,“RICE”原则是指预防和治疗肢体肿胀的4项原则,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和(Elevation),但是RICE原则有时间限制,需要在24h内进行,而且患者常常由于疼痛不愿意主动活动或由于骨牵引无法主动活动,最终影响小腿骨折肿胀的消肿效果。
徒手法淋巴引流用于治疗骨折术前肢体肿胀。西医学角度其成因是创伤后人体组织液流入淋巴形成淋巴液,淋巴液返归血液不足,导致淋巴液在组织滞留,而长时间的肿胀会阻碍患者体内局部血液循环、影响动脉供血、形成局部淤血、甚至引起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
目前,徒手淋巴引流技术是治疗肢体骨折术前肿胀的新兴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诸多优点,根据淋巴管的走形、淋巴结的位置,对淋巴结及淋巴管施加外力,能促进深层淋巴及血液循环,有利于组织液从组织间隙进入毛细淋巴管,由前集合淋巴管输送到集合淋巴管而助于淋巴管内多余的水分及杂质排出,从而达到快速消除肿胀的作用。
治疗方法:徒手淋巴引流操作顺序为患侧自上而下:治疗顺序:①先按压区域淋巴结(锁骨上、腋窝、腹股沟;3~5min);②先健侧后患侧;③先躯干后肢体,然后按其引流区域的淋巴管走向进行按摩,治疗过程约45min,每日1~2次,4~5天即可。通过上述治疗促进周围淋巴液向中央淋巴系统回流,达到减轻和消除患病肢体组织水肿的作用。
(2)开放性关节骨折术前肿胀的治疗
开放性骨折为外科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受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击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在当下交通事故发生较多,开放性骨折的发生率呈现逐渐攀升的态势,受到临床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eqimingxing.net/ptszysmy/7019.html